时代的一粒沙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前段时间被邀请和国内的本科学弟学妹交流毕业后去向选择,我发现他们现在的心态和我们当年完全不一样了,我像是刚从时间胶囊里钻出来,明明只隔了五年,却好像隔了五十年。(好吧,五十年有点夸张了,从我读本科的时候算起往前数五十年才刚开始文革呢。)今天的小朋友们对出国深造的认知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状态,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误解,未知带来了很多恐惧。
也罢,他们的整个本科全都被疫情吞掉了,觉得出国要面对洪水猛兽也正常。其他理由似乎都不是理由,要说“回国不方便”,当年坐船几个月出国留学的清朝前辈们连电话都打不了,不也照样背井离乡。但是我们当年的环境实在太不一样了,正好赶上好多二线城市政府补贴直飞美国的航线,不到三千块钱就可以往返中美,花两三天出国参加一个会议稀松平常,我甚至还吐槽从国内飞湾区比纽约飞湾区还便宜;在北京也能经常见到从全世界跑过来参加各种活动的教授。可惜,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这一代人太幸运了,能在改革开放末期的黄金年代成长,享受了经济全球化、中美蜜月期,读书升学都赶在学术和科技脱钩之前。再晚出生五年的后果已经很明显了;和吴同学聊天时她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论点,再早出生几年也不好,我非常同意。再早出生几年,并不会目睹黄金时代的落幕,可能会产生“世界永远歌舞升平”的错觉,然后作出一些更投机的选择,现在已经被铁拳砸的喘不过气了。
但是,让处在不同时代的人有超出自己时代局限的眼光太难了,更别提做出各种出格的选择来对抗时代大潮——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选择,在时代面前个体不管怎么选都无法摆脱命运。以前觉得英雄不论出处,出生成长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有限,现在才发现单单只是出生在哪一年就决定了太多太多,江主席诚不欺我。
您的文章,要么就是几年前认识的一个学姐,反正没追上,要么就是新认识的一个学妹,提了一个相反的观点,您非常同意,毕竟是学妹提的,说得好像如果没有学姐学妹你还会写这篇文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