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野蛮人》 读后感

这本书描述了一次大型杠杆收购的故事,主角是KKR和纳贝斯克集团。故事的剧情主线是纳贝斯克管理层觉得公司股价太低了,就想管理层发起杠杆收购把公司私有化;本来想速战速决完成收购,但交易引起了专门做杠杆收购的KKR的注意,使得管理层和外部投标者KKR打起了价格战。在这一过程中,投资银行、负责发行债券的银行和管理层各种勾心斗角,负责决定公司该卖给谁的董事会则一直处在被动的角色,更像是当比赛的裁判员。

作者为了让各个主要角色的形象更鲜活,首次出场时都先介绍他们的背景,从初入商场讲到发家致富,一路讲到他们开始参与这次收购时,给读者介绍这些角色的全貌。不过配角(各种二线银行家、律师之类的)没有这种待遇,而作者为了追求准确还原事件全貌又大量用他们的名字,害得我记不住各种配角的名字。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大致了解杠杆收购的原理(用未来被收购公司的债券买下被收购的公司)。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更好的理解了杠杆收购时几个玩家之间的关系:

  1. 公司管理层或KKR这样的专业并购公司,发现公司股价过低、价值被低估,可以发起收购。如果成功,未来的公司就要由他们管理。因此KKR可能需要搞好和管理层的关系,或者直接与他们合作,这样成功之后可以由最懂公司的人来管理。如果管理层明明不愿意合作,外部收购者强行竞标,就成了“野蛮人”。
  2. 公司股东是理论上的权利所有者,公司被收购需要他们同意,但是事实上他们没什么话语权。一般认为股东的利益只是希望收购价格越高越好。
  3. 公司董事会是真正决定公司要卖给谁的人。由于法律要求他们代表股东利益。虽然起初可以和管理层合作,密谋速战速决把公司卖了,但为了避免被秋后算账,他们跟着律师的意思接受各种人竞标、挑最高价的(除非两份报价价格十分接近)。
  4. 投资银行家是导演,负责安排整个收购的财务,重点在于根据对公司未来盈利的估计、估算拆分卖掉一部分公司的收益等等,来给公司定价。这个定价会直接翻译成每股多少美金的收购价。他们决定拆分卖掉哪个子公司也会影响董事会、当前子公司管理者对他们的好感。
  5. 借贷银行家负责借钱或发行各种债券。在交易完成时,股东会直接获得现金,或者各种巧立名目的垃圾债券来抵消现金。投资银行家会要求这些负责借贷的银行和自己独家合作,这样对手便无法从他们那里借到足够多的资金。
  6. 律师和会计是配角(相对而言),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阻止他们做出违法的事情,或者给出建议。律师和会计知道的信息很多,因此也可以做间谍。
  7. 以上各种角色的太太,作为名媛当社交润滑剂,当传统游戏规则陷入僵局的时候要通过夫人们的第二层社交网络来相互联系,化解僵局。(那个年代的商界高层显然都是男的,而且不用书中说都知道,显然都是白人。)

读完故事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几个大的投行为了面子和赚到手续费,把客户坑的很惨。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都只想最大化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利益。虽然大家都要遵守自由市场法律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但本质上还是弱肉强食;如果有大胆、消息灵通之类的特质可以有实力加成。

故事的主角,CEO约翰逊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他善于享受自己当下的生活,而不那么在意长远来看的大成功。尽管最后自己收购失败了,但是他却能扭转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乐观的说自己为股东做了正确的事。可以说这是一种豁达,也可以说他善于抹去记忆中对自己的指责而只留下对自己的夸赞。不过,他的失败更多是因为与他合作的投行为了一己私利和面子把管理团体坑了,到故事后期他已经看透了这一点但又无能为力,所以这种豁达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

故事中许多关键转折点的走向还是被美国法律体系所影响的,一点来自立法或判决的风吹草动都会极大影响商人们的心态。大公司和银行家只能在法律框架中钻合法的漏洞,但同时也十分敬畏法律和司法体系本身,这点与我对华尔街的印象大相径庭。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也可能是后来银行家们越来越肆无忌惮了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 Supermod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