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总结

本文原为满足大学暑期结题要求所写,在此留存一份,等待多年后再回来对照自己的所感所想。

这个暑假,我来到纽约参加暑期科研,收获颇多。不论是学术还是生活方面,自己都有很多新的感触。在此稍作总结,不敢说以飨后人,权当自己的一点记录。

我来到的科研组名叫“智能互联系统实验室”,而我每天参加的工作也名副其实。不论参与哪个项目,都需要往上上下下几个不同的系统写程序,而嵌入式单片机和Raspberry Pi更是散落各地。我也在此好好磨炼了自己的编程能力,上至写网站下至写手机应用,都从“会写”提升到了“可以写出稳定可靠的程序”的级别。不得不说,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这里的科研工作自然也离不开调研各种平台本身,幸而教授十分慷慨,允许我们订购各种平台的开发板和芯片,以及其它稀奇古怪的零件。为了一个有关“抖腿”现象的课余小项目,实验室还购入了充满伪科学氛围的“电击针灸治疗仪”——之后被我拆解,用来电击自己和同事们的大腿。教授和博士们对各种问题不但充满好奇心,也具备无限的探索和实干精神;不论是正式的还是玩笑的课题,都能得出个所以然。这也是我眼中最理想的科研状态。

暑假过去,我也有了许多关于科研道路本身的感触。小时候的我以为只要待在学术界,就可以不用在乎人脉往来和勾心斗角;现在我似乎对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学术界也是圈子,并且是小得多的圈子,大家经常你来我往,在会议上认识彼此。这里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没那么复杂,分裂成几大流派老死不相往来的例子不多,但好好维持自己的人脉还是很重要的;不需要出名,不能臭名远扬,但与许多领域内人士保持交流和合作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的研究隶属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教授还和业界许多公司的研究人员保持联系,合作各种项目。
其次,学术圈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在私下里听说了某老板把某PhD开除出科研组的传闻,自然也是双方各执一词;我只好感慨一句,真可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尽量做好自己的本分吧。

哥伦比亚大学是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自然也是精英云集,不过大多是在政界商界;对于计算机科学而言,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同学都被金融圈耳濡目染。这儿刻苦同学的学风顶呱呱,但其他同学中也盛行功利主义;硕士同学即使进了实验室也依然以找到程序员工作为第一要务,有一位同学每当我聊起“更高的追求”时就半嘲讽半挖苦的说“那是因为你们是大神,我只想找工作赚钱”。尽管这也让我有点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清高,但我还是想把这里的学风归咎于世界金融中心的物欲横流。

在纽约的科研生活自然是十分忙碌的;一周七天,每周数不清多少小时,苦中作乐。有一天,我看到一则新闻,劳工组织刚刚裁定哥大博士生有权成立工会,而常青藤、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联合反对这一裁决,称“会破坏学校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这一规定本意是保护学生的权益,但谁会在意呢?难道导师劝同学们每天下午五点回家,上进的博士生们就不会为了赶论文而周末加班加点了嘛。反倒是“法定加班费”的说法让人不寒而栗;博士生们都预言,如果要这么算,只会让老师更加招不起学生。
然而跳出这样的思维模式看,华盛顿州的博士生拿着比麦当劳收银员更低的工资,还要每周无穷无尽的加班,好像是有些说不过去。其实我不需要社会的同情,只需要避免自己同情自己。

科研之余,我也常和一同来到纽约的同学交流。清华室友的科研组最新项目是计算特定频率响应曲线的几何体,作者们把设计出的形状3D打印成了好几只河马,可见教授们都还童心未泯。我看作者单位中有一位写着“Disney Research”,十分神往。而一位在哥大读书的高中校友则时常和我聊起他走向金融圈的进展,时不时说自己要去高盛参加Networking,我听了也是云里雾里,只能祝他一切顺利。

哥大坐落在曼哈顿上城,虽说算是市区,但繁华程度远远比不上下城——英语中“市中心”一词就来源于纽约下城。在忙碌的三个月中,我并没什么机会“下去”。上城真可谓脏乱差,远不如波士顿或者洛杉矶干净,我想根本原因是这里巨大的贫富差距。住在一群不会说英语的居民当中,真是哭笑不得。
而这对科研工作者的影响便是,未来拿着同样的博士生工资, 生活比起其他城市自然更为拮据;可是这又如何呢?有人在下城醉生梦死,有人在上城的实验室里调试着不知所以的代码,真有些虚幻。
纽约也是充斥着各种娱乐活动的,撇开常年开放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航母博物馆,今年夏天还恰好有纽约航展和State Fair;可惜自己工作十分忙碌,无暇游览。转眼间,暑期科研已经临近结束;如果以后有机会来到这里常住,再去好好弥补一下没能仔细逛逛的遗憾。回国在即,以上便是我对这次暑期科研的一点个人总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 Supermod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