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华附,走向成年
今天,我大踏步的迈进高考考场,也一并迈向了十八岁。
最后一次以高中生的身份奋力拼搏,和往常一样“为荣誉而战”。偶尔发呆,望着无比熟悉却又即将告别的桌面,难免有些伤感。
***
六年前初次踏进校园时,我还是一个啥都不断但充满好奇心的十二岁少年。
家长只说在这里能享受最好的教育,却并未告诉我们教育的含义——这该是自己在学校里慢慢领悟的。
头两年的班主任唐老师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教的语文我一直没学好,但他也教会了大家如何成为集体的一分子。学习,有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吧。
我还记得,自己在语文课前的每日一词讲的就是“按部就班”,一来是错别字(不是“按步”),二来是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理解。
就这样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的度过了大半的初中生活。
初二下学期,在家长给的升学压力下,真正严肃的面对起学习来,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假期里第一次紧张的等待“放榜”。幸而我被选进了直升班,算是达成了家长的期望。
***
直到现在我还认为,初三算是在华附过得最精彩的一年。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那就是一帮同学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的寻找自己的爱好,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
学年伊始,我先是参与了在状元桥上的“表演”,引来众人在走廊围观——真像学校首页视频里的“温总理视察华附”。这自然也引来了不少来自老师的压力。
不过,真正第一次和学校的体制碰撞,发生在奥考已放榜、学期临近结束时。所有人都希望老师教高中数学,不再翻来覆去的回顾初中课本,以致一齐签名请愿,收效甚微;最后几周便在无聊中度过。
惊闻唐老师被贬回图书馆时,我还是颇为愤愤不平,到宣布下一届取消直升制度后听说张老师不能再带初中数学,我也深知无力改变,听之任之了。
除此之外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课外活动都基本在初中老师们的视线之外。我们时而跑去机房写程序,时而偷偷的打Vice City。至少对我本人而言,花在提前学习上的时间少的可怜。
幸而我在学习中找到了发泄自己儿时的爱玩天性的突破口:物理。
那时为了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学习探究,我还有意限制自己在化学和生物上花的精力;现在看来真是错误的决定,不但弄出了个“学校唯一一个生物三等奖”,也让无机化学极度基础不牢。
还好事实证明我对物理的热情不是三分钟热度,做的题越来越多,也没觉得枯燥。对于初中水平的题目,脑海里的感性直觉和理性计算的结果往往吻合,因而游刃有余。
我也就如愿进入了高中奥班。学年结尾的夏令营既是结识新同学,又是“告别”老朋友——彼时中考刚放榜,同学们在返程的火车上焦急的查着成绩;真好,大多数都考上了。
假期我有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可以去美国一年读公立高中,或者该干啥干啥。我觉得放不下竞赛,选择了后者。
在高中的不同阶段回顾,我都不后悔那时的决定。似乎在那之前我已经把“做选择要避免后悔”作为行为准则了。
***
高一本该是新开始,但却实在新不起来。每周按部就班的学着各科,做着物理卷,生活实在闷了许多。现在想来,那也是我们最有富余精力的一段时间,能在各种学校活动里混得风生水起,也不觉得累。
高中的第一轮联赛一眨眼就过去了,大家都没充分准备。只有两个数学同学拿到了保送资格,但其他人也都想着只要自己努力过一两年也能拿到。
原先的班主任语文盖老师突然就由物理教练钟老师接任,官方宣称的理由是身体原因请假修养,尽管不少人猜测是我们太让人费心了,她心力交瘁。
这也是我们经历的第一次此类更换,有些震惊但也很快适应了;我开始更加理解下一届同学的唐老师被换掉的事。
高一也是我第一次在学校有了专属自己使用的公家财产——一部破戴尔电脑,硬盘只有3G。就这样在只有命令行界面才不卡的环境下写了不少代码。可惜,写得还不够多。
也就是那时候,我开始接触算法以外的编程世界。从html写个垂直居中的占位告示页面,到用php随便编的“谁最话痨”,直到我慢慢开始思考什么程序是真正对人们有用的。最后的结果,是我好多打算写的东西最终没再继续下去,另外写出了好些自己需要但别人不一定需要的半成品。
寒假到美国探亲,去参观了些许大学校园,想出国读书的念头第一次变得实际。但是我还是没去做什么计划。
高一的后半段有些缺乏紧迫感,做的事情太过宽泛,反而没啥成果。
期末分科时,全班都毫无悬念的选了理科。九月马上就要迎来挑战,竞赛生涯的前奏才刚刚结束,谁会选择离开呢?
暑假时不是听讲座就是上课,有一点空闲也要回学校混找事做,反正没能闲着。我成功的接受并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
题外话:倒霉的是,我因为听讲座久坐而屁股上长了个脓泡,去医院割掉后还好久不能正常走路。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享受的这种忙碌其实是拿来欺骗自己的假象,假期中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还没怎么做有意义的事呢,假期就结束了。
***
高二可谓最忙碌的一年。
刚开学就又是一轮联赛,三科都无意外的进了复赛,又都不约而同的拿了二等奖。这样失常的成绩也让我纠结了好久——毕竟如此意料之外的结果会使自我定位变得迷惑。
之后的竞赛准备还是得用按部就班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浑浑噩噩。毕竟,二等奖前几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不必努力高三也有一等,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有更好的结果。
谁知那时的想法大错特错,真是造化弄人。
信息后续的一堆竞赛高三没得去,我已经是抱着告别的态度去参加的了,经常去讲题;混了个脸熟,成绩却一般。至于我的官方主业物理,本来还是抱着一股热情去学习准备,自从寒假泛珠赛第二卷成绩神秘失踪事件后,我的热情也失踪了不少。
暑假有项作业是每人要交一份科技创新课题,我直到开学当天才开始起笔,胡乱扒拉了一点实验数据再忽悠一下,也就成文了。没想到这竟然“开启了支线剧情”。
一听说入选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展,我还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看了看别人的,也表示理解——门槛其实不高,因为同学们项目水平深受用心程度影响,不敢恭维。可是,当初拿来凑数的课题毕竟拿不上台面;我们也就顺手把当时课余讨论中炙手可热的话题拓展成了一项正经的研究性课题。
也许是爱玩的天性作祟吧,我执意在校内展示时用一堆木板滑轮临时搭了个模型,给老师留下了印象;后来也就逼自己学写触控程序,在现场展评时摆出了iPad上的算法demo。
另一边,Partner也努力寻找比赛中的各种非客观因素,设法去找更能理解的专家…
结果,课题不但在学校内混到了不错的成绩,出去比赛也拿到了奖。不过,项目可拓展性有限,支线剧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有一天突然就被邀请去参加12月的SAT II考试,我眼看准备起来似乎不难就报了。
就此开始准备各种的出国考试。按照好友的建议早早报了四月份的TOEFL,想着“只有报了才会有动力去准备”,于是结果也比期望中的好。五月第一次考SAT结果不太理想,也立刻报多了两次。
那时还以为自己慢慢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有了对未来不同的期待。
谁知这又阴差阳错的成了支线剧情,仅仅会被封存在回忆当中呢。成绩不够好外加时间被占完,我最终还是放弃了申请国外大学。
高二时的我还第一次生了重病,无缘无故得了气胸。那时的魔鬼赛程一连几个月,也许身心疲惫是诱因之一吧。
后来,我也就学着收敛了一些,常常推掉无足轻重的活动了。
***
转眼到了高三,开学前的家庭会议里,我终于被正式要求放弃准备“随便考都能保送”的物理竞赛,全力准备出国考试。也许是因为恋恋不舍吧,我拒绝了那样的方案,心想人不能活的太功利,那不是我的选择。彼时的我还哭着说,“我不想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于是我在上课时更加卖力,全心投入到了迫在眉睫的物理考试,想着大可考完再准备SAT。这也就是许多老师印象中的我,要做就做到全力以赴。
初赛结果把没过的女生弄哭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自己没过呢?好像还“有退路”?那,没有退路的人呢?
没有什么如果,他们的确没有退路。题目这么怪,谁都可能栽倒。
我抱着松了一口气的态度继续准备。这时的全天停课自习,所有人都更拼命了。最后一天,听完李老师的“考前心理辅导”,我们各自回去睡觉了。这次我并没像以往大考前那样失眠,也许是因为没什么兴奋感吧。
一番折腾过后,从考场出来,我出乎意料的淡定。听着同学都说自己怎么怎么砸,我都觉得是半开玩笑;直到分数出来,我才发现那真不是谦虚。
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在天河城,同学请客打游戏机让压抑许久的众人放松一下,刚分散开后就突然接到电话,赶忙坐地铁再冒雨跑回奥校楼的场景。
那时起肩上突然就多了些负担。
确认自己入选那天晚上,我跑出来闲逛,思考了好久。
那是别人的期望,那是学校的荣誉,我不能乱来。
后来的事情真的像是一场梦。
我还清晰的记得在十一月的吉林穿着短裤绕酒店跑圈的刺激感,觉得自己竞赛生涯终于结束,值得发泄一下;能发挥出水平,已经无愧于心。可后来的理论成绩压线、实验全场前几,告诉我结果并非如此。于是,又去天津待了一个半月,算是用一个冗长的仪式升华一下不可避的告别。
我轰轰烈烈的爱过,我无怨无悔。
***
再次回到华附时,我开始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自从物理不再是学习的主旋律,我的思维开始被空虚感占领。
高考备考的主旋律剥夺了我思考学习有何意义的权利,只能用剩下的时间考虑并践行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学习。
很庆幸自己能在几年中慢慢喜欢上工程学,慢慢学到知识,再用到生活中,然后变得更加喜欢它。
终于,我的高中学习结束了。这所努力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学校,又交出了一批答卷。二十天后,结果见分晓;紧张的人不是我。
***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再看华附,这样一个小社会像是一具大脑,每人如神经元相互连接,做出各自独特的反应,一同响应传来的信息。
同学更看重自己在内部有了什么值得夸耀的连接,老师们更注意外界看起来的整体运作状态。每个人的价值,或内、或外,或宽、或专,都正在被努力实现。
只是,与此同时,一切在快速的更新换代;不论如何,每年都会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被更替。无论多值得夸耀的成果,也难逃被冲刷的命运,几年后只停留在少数人的回忆之中。
It’s too difficult to make a dent.
我能留给她的,不过是档案里的几张照片和一些数字;她带给我的,却是无数难忘的经历和一组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六年了,我从啥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今天的自己。
告别的日子终于来临;愿一切安好。感激不尽,后会有期!
我很羡慕你(至少)在此文中表现出来的记忆以及记录事情/想法的能力。我也想从自己脑里挖出一些想法记下来。或许的确是我日久失练的语言能力过于低下吧笑。